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回应热点问题
3月以来,疫情波及29个省份,总体呈现流行范围广、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外溢病例及续发疫情多发等特点。
疫情形势怎样扭转?群众就医问题如何稳妥解决?针对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6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作出集中回应。
继续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介绍,3月中旬以来,随着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多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证明,从严从紧采取以隔离、管控、封控、筛查等为核心的措施,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依然有效,可以实现‘动态清零’的既定方针。”
“要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快字当头,加紧推进重点地区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各地要加强隔离点和方舱医院储备,提升规模性疫情处置能力。
缓解就医“最后一米”问题
疫情期间,群众就医问题牵动人心。近期,一些重症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特殊医疗需求人员面临住院难或者断药的风险。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强调,疫情防控和基本的医疗救治两方面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王贵强表示,在疫情防控的状态下要解决公众正常的诊疗需求,尤其是重危患者的救治,封控区、管控区的群众看病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一系列手段保证这些病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据介绍,联防联控机制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出了相应要求:
第一,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医院病房以及妇产科,要有相应的应急区域或缓冲病区,解决核酸检测未出结果前重危患者的救治问题。
第二,要求各地统计孕产妇、透析人群、放化疗人群的基本底数,把本底摸清楚,建立台账,使这些病人得到有效跟踪随访,需要救治时能得到及时救治。对慢性长期用药患者,要安排就近的医疗机构给予相应药物处方,包括一些慢性病,结合病情可以延长到12周的处方,并提供上门送药服务。对封控区、管控区的群众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优势,解决百姓足不出户的日常看病需求。
王贵强表示,群众就医“最后一米”问题,一是出小区、进医院的“一出一进”,需要多部门联动,配合120等急救机构,使120急救等便民服务能够及时有效发挥作用;二是运输过程中妥善安排交通工具来解决群众的看病问题。“这两方面需要各方协调,必要时征用政府车辆、志愿者车辆。
继续推进新冠疫苗“应种尽种”
截至4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32.8亿剂次,已完成全程接种超12.4亿人,覆盖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90.70%。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超2.2亿人。
“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降低重症、降低死亡最好的措施还是接种疫苗。”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目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全程接种疫苗、尽快完成加强针接种,做到应种尽种。
王华庆还提示,春季是花粉过敏高峰期,有花粉过敏史不是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禁忌。如果花粉过敏者正在过敏的急性发作期,特别是花粉过敏导致哮喘等严重症状发作的,要缓种疫苗。对有花粉过敏史可以接种疫苗的,接种时要告知临床医生或接种医生,也要严格遵守接种后留观30分钟的规定。
核酸检测前不喝水不吃口香糖
会上,有记者提问,现在核酸检测规模激增,如何确保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王贵强表示,核酸检测从组织群众去采样点到样本采集、检测,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个体角度,强调几个方面:
一是检测前,建议两小时之内不吃东西,避免采样过程中出现可能的呕吐、反胃等,同时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建议核酸检测前30分钟不喝水、不吃口香糖、避免喝酒。
二是检测过程中配合医务人员采取相应动作,无论是鼻拭子还是口咽拭子。
三是检测后不要在采样点逗留太长时间,要立刻离开。也不要在采样点丢弃废弃物等,采样回去以后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做好手卫生。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吴阳
实习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