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锦江区,江家艺苑乐趣横生,七彩田野鸟语花香,白鹭湾湿地清新静谧,还有碧波荡漾的东湖公园,树木葱郁的塔子山公园,号称经典“名片”的夜游锦江……
“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锦江必定是一个环境整洁、天蓝水清的锦江,而这和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工作息息相关。
去年,成都吹响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冲锋号,作为主城区之一,锦江区积极响应,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发力,不断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今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满一周年。站在新起点,锦江区将继续围绕垃圾分类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和部署,引导全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打造“品位锦江·幸福城区”,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中展现新作为、新贡献。
小区环境变整洁
打造垃圾分类示范样板
在牛市口街道经营火锅店的李瑛养成了个习惯,每天下午4点左右,她会准时放下手中活儿,用小车把厨余垃圾推至门前等待收运车上门;今年6岁的杨景怡小朋友,是家里的“监督员”,大人扔垃圾常被她拦下,稚气又肯定地说,“老师说大棒骨不是厨余垃圾,是其他垃圾”;家住东湖街道橡树林三期小区的马军老人,不仅家里添了踩踏开盖的厨余垃圾桶,而且还用正确投放垃圾换来的奖励积分,免费兑换了垃圾袋、洗衣液,这让他打心眼里高兴。
经过一年运营,垃圾分类正在一点点改变着锦江人的生活。
“只要能转变老百姓的意识,其他都好办。”锦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负责人认为,家门口环境变好,分投准确率不断提升,说明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大家普遍支持。
从口号变为习惯,秘诀是什么?锦江区的答案是,垃圾分类的推广离不开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
作为试点小区之一,沙河街道锦东庭园小区以便于监督引导员站位、便于垃圾转运、桶数合理不爆桶、能实现定时投放等要求为目标,打造定时开放、延时开放“2+1”投放点位;东湖街道摩玛城、橡树林等小区,成片区试点安装智能投放箱体,以智能化设备取代原有垃圾桶,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实时监控、积分兑换等,推动智慧监管;书院街道以智能设备、LED宣传栏等多种科技手段推进大王钰城垃圾分类;牛市口街道办事处两委成员、院落党员、居民骨干、楼栋长多元参与,厨余垃圾原位减量,打造“以垃圾房为中心”的可视化科普基地。
以点带面,在狮子山街道,一个垃圾分类示范街区——“狮子山街道垃圾分类主题宣教绿廊”呼之欲出。绿廊面积近700平方米,间入步道约110余米,与红庙子渠滨河空间人行步道相连。该绿廊配置整体设计主要以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互动装置为主,通过与四川大学教师团队合作共同自主创新研发了群众性互动宣教工具,有趣味垃圾分类车、低碳生活轨迹图和碳足迹计算器等。“目前绿廊建设正处于收尾阶段,预计在今年3月7日正式开放。”狮子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着“试点先行”的思路,截至目前,锦江区已打造了世代锦江、均隆街61号院、橡树林三期、锦东庭园等50余个垃圾分类示范点位。
前端+中端+末端
构筑垃圾分类形成闭环体系
干净美观的集中投放站点、四色垃圾桶一目了然……在五福桥社区凌云峰阁小区门口的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这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引来居民称赞。“现在的环境变化真大,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垃圾分门别类投放得很好。”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诸多环节。无论是收集、转运,还是末端处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锦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认为,从前端到末端齐发力,环环相扣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实落地。
垃圾分类能否落地,前端设施是基础。锦江区在管理范围内根据实际设置分类投放点,配齐、配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目前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小区1087个。同时,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点,全区已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点76个;探索大件垃圾规范收运,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设置大件垃圾收集点,辖区居民产生的大件垃圾可暂存在收集点,再由专业公司收运处理。
垃圾分类不止于“分”,还要实施分类收运。过去一年,锦江区按照区域内各类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合理确定收运频次、时间和路线,不仅落实四分类运输车辆100余台,实行垃圾分类运输,还统一采购新能源电动厨余垃圾收集车33台、厨余垃圾收集容器264个,用于收运小区院落产生的家庭和其他厨余垃圾,提升厨余垃圾分类收运能力。
垃圾分类不等于垃圾治理,更不等于垃圾减量。要想垃圾减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端的有效处置。在锦江区,分类处置设施建设也全面发力。在均隆街61号院一角,一处占地10余平方米的蓝色小屋内干净清爽,小屋内厨余垃圾处理机就地处理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减量率达到了95%以上;在锦江区环卫清运中心新增一台厨余垃圾预处理设施,处理量40吨/日,经处理后实现厨余垃圾的固、液分离;新建一处标准化有害垃圾暂存点,临时存放有害垃圾。
如今,锦江区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从前端分类到末端处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体系。
精细化管理
创新城市垃圾分类治理新格局
“垃圾分类不只是垃圾分类。”锦江区对垃圾分类有另一层理解——社区基层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人,也是把垃圾分类理念贯穿到底的“触角”。“垃圾分类就像是社区治理水平的一场考试。”一方面,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社区、物业管理者与居民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垃圾分类推行的难易;另一方面,垃圾分类的推进也影响着社区治理。碰到不配合的居民怎么办?怎么劝导居民又不引起矛盾?锦江区认为,开展垃圾分类要求社区工作者依次突破“五重门”——小区门、楼道门、电梯门、家门,以及“心门”,才能推动垃圾分类坚持长效、保持常态。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如何不断改进管理模式,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垃圾分类这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还涉及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需要协力推进。让每个主体、每个环节都“动”起来,垃圾分类才能真正铺开。
“《条例》出台后,我们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锦江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区委宣传部、区综合执法局等25个部门及11个街道办事处组成,协同推进垃圾分类开展,解决‘疑难杂症’。”据锦江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全面摸底、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该区制定了《锦江区2020—2024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在实际工作中,又相继制定印发了《成都市锦江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方案》《锦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等多个文件,完善执法检查、监督管理等制度。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分类体系,引导更多的居民积极、自觉参与,让垃圾分类新风尚在锦江蔚然成风。
图片由锦江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