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前的路灯不亮,晚上走到那儿黑漆漆的。”
“是呀,黑灯瞎火的,不安全。建议协调解决一下。”
“这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大家的建议很中肯,我现在记录下来,尽快想办法落实。”……这是东兴区新江街道东风社区“有事来协商·议事长廊”建成后的一次议事会议。
有别于正式会议,社区干部、居民代表、政协委员围坐在长廊里,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社区的“家长里短”谈看法。
很快,改造路灯的诉求得到落实——在防空洞门口,两根路灯杆矗立,照亮了居民的归家之路。
如今,走在明亮的路上,社区居民吴中勇真实地感受到,修建社区“有事来协商·议事长廊”不是“搞花架子”,协商议事不是“走过场”。
这仅仅是内江市政协探索实践“有事来协商”工作的一个缩影。
平台建设+制度建设
解决好“在哪协商”
东兴区永兴镇团山村的政协联络室,简朴、整洁而庄严。并列的座椅,呈现出平等协商、民主协商的浓浓气息。
“党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在内江,各级政协组织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主动对接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事、要事的同时,将政协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政协协商向乡村下沉。
截至目前,内江已建成“有事来协商”平台67个,其中市本级平台1个、县(市、区)平台5个、乡镇平台36个、村(社区)平台25个,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机衔接。
沿着“不建机构建机制”的“有事来协商”工作思路,市政协系统在乡镇(街道)成立了政协工作联系组、联络组或工作委员会,将协商平台延伸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了“平台在一线搭建、调研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协商、思想在一线引领、共识在一线形成、力量在一线汇聚”。
协商室是群众感受温暖的地方,也成为当地显著的政协协商标识。
市中区的“有事好协商”,东兴区的“同心同向”,隆昌市的“隆桥驿”,资中县的“船城协商会”,威远县的“同心圆协商会”……内江各地结合人文特点,探索开展接地气、合民意、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协商品牌。
此外,内江还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协商体系,健全工作制度机制。
出台《内江市全面开展“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建成“有事来协商·甜城协商会”协商室;5个县(市、区)分别制定了“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的工作方案、实施意见、工作规范,同步推动县级“有事来协商”协商室建成投入使用,并在市、县(市、区)、镇、村四级“有事来协商”小微协商的机构名称、场所设置、人员配备、制度机制等方面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发展大事+关键小事
解决好“协商什么”
寒冷的冬日,在东兴区白合镇报恩寺村,看着眼前正在不断延伸的道路,村民陈中荣心里十分火热。
陈中荣还清楚地记得,这条路是在一年前的“院坝会议”里“协商”出来的。去年12月,在村里的文化院坝里,东兴区政协“同心同向·重点问题小微协商平台”协商会议在这里举行。
围绕“道路修还是不修、怎么修、修建资金怎么解决、沿线土地如何协调”等具体问题,你一言我一语,敞开心扉:这不仅是一条交通路,更是一条致富路。
从民生实事到发展大事,都是协商的内容;从普通老百姓到实干企业家,都是协商的对象。
有这样两个故事:
东兴区利用“有事来协商”平台,组织群众开展土地协商达成共识,将天冬产业种植面积扩展到10万亩。由此,中国特产协会、中国特产之乡推荐评审活动委员会授予四川内江东兴区“中国天冬之乡”称号,助力市委、区委中药材发展部署落到实处。
内江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开展政协常委会专门协商,运用“有事来协商”平台,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市内相关企业开展协商,和川酒集团开展不拘形式的“小微协商”,听建议,探新路,达共识,《发展内江酒产业意见建议报告》得到市委肯定并采纳。
协商议题哪里来?答案是“党政定题、委员荐题、各方征题”。
一方面,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审定年度协商计划,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联合印发协商计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题”“点题”,纳入重点协商议题。另一方面,从政协委员的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的社情民意的信息当中,精心筛选一批切口小、聚焦准、作用实和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拟定协商议题。
同时,内江依托政协委员、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代表人士、乡村贤达、群众代表组成的协商人才库,采取召开院坝会、网络征集会等多种形式,将“有事来协商”选题触角延伸到城乡基层,聚焦群众所盼、广泛听取群众心声。今年,市政协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退役军人就业”“社区物业管理”等选题纳入“有事来协商·甜城协商会”协商内容。
一件件难事在协商平台得到突破;一个个痛点在协商平台获得良方。
自2020年以来,内江市政协以“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为抓手,坚持“发展大事与关键小事相结合”,既聚焦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大事要事,又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探索形成“调研-协商-督办”的闭环机制,推动政协协商成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助力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不断提升“有事来协商”活动“建”的质量、“专”的水平、“商”的特色,让“有事来协商”解决群众“大难题”更具“甜城味”。
“1+2+4+X+N”
解决好“如何协商”
每年举行1次全体会议协商,2次以上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协商,4次以上由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组织的专题协商,X次提案办理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N次通过“有事来协商”平台开展的“小微协商”——这是市政协建立的“1+2+4+X+N”协商体系。
今年5月,内江市政协提案委聚焦城区停车难的问题,首次以“有事来协商·城甜协商会”小微协商的形式来开展提案办前协商,将政协与部门之间的提案办理转向政协、部门、群众参与的协商,提升了提案办理的效果。
这是内江采用“4+N”模式,扩大参与面的一个生动实践。
什么是“4+N”?“4”为四方面相对固定成员,分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政协委员、专家乡贤、群众代表;“N”为不固定人员,包括协商事项涉及的利益群众代表、相关村、社区(居民小组)干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或企事业单位代表。推行以小微协商形式开展界别协商、监督性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扩大群众参与面,进一步畅通党政联系群众的渠道。
“老百姓的事情由老百姓商量着办。”今年4月,在威远县向义镇开展的“四方村100万元省级奖补资金使用”的小微协商活动,就村民代表提供的15个100万元资金使用的方向、范围,县农业农村局、向义镇党委政府就采纳了14个,目前正在全力积极的落实中。
这是内江做好“有事来协商”后半篇文章的一个具体行动。
内江把“跟踪督办问效”列入协商流程,协商成果以协商报告、协商纪要或建议议案、提案等形式报党委政府、送相关部门、基层组织,对协商成果转化落实开展跟踪督办,切实确保协商成果落地落实,把“有事来协商”小微协商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助力,助推打造产业内江、生态内江、甜蜜内江。
在内江,小微协商活动有声有色。在健全“1+2+4+X+N”协商体系的基础上,各级政协组织围绕N(小微协商)重点发力,市政协组织各县(市、区)政协同步开展小微协商。如:市政协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卫生院建设”为题,各县(市、区)分别以“优化调整城区街道清洁卫生作业时间”“推动石牛村构树产业转型发展”“城区公厕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等为题,深入社区、乡镇、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微协商,积极助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
在内江,首创提案办前小微协商。市政协各专委会和县(市、区)政协积极探索,将更多履职纳入“有事来协商·甜城协商会”平台,创新工作举措,拓展协商方式方法。如:市政协提案委首次以小微协商方式开展专项提案办前协商,聚焦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城区“停车难”问题,走进群众现场协商,以“政协搭台、专家唱戏”“政协搭台、群众唱戏”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和积极反响。
在内江,协商成果正在延展深化。将“有事来协商”工作同“双助”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认真了解群众身边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如:市政协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公园街停车难”“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等21项各类协商活动纳入市政协党组《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做件事”实践活动方案》,充分运用各类协商平台开展协商活动,助推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及时得到解决。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建设新平台,寻求新路径,探索新模式,答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民主的时代答卷。甜城大地,“有事来协商”正成为政协服务党委政府、服务群众,助力打造“三个内江”,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亮丽品牌。
原标题:“有事来协商”工作的内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