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慈善大讲堂第五课嘉宾分享|江维:《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之成都实践》

2021年04月16日 11:09:51 来源: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
编辑:曾露

3月27日,由四川省民政厅主办、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承办、嘉祥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主题为“慈善力量参与城乡基层治理”的四川慈善大讲堂第五课在成都顺利开展。

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江维表示,非常高兴又到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跟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我非常高兴的给大家传递一个最新鲜的消息。26号上午全国人大社建委召开慈善法修法的专家座谈会,宣布慈善法修法已经得到全国人大常委领导批准。自3月26号开始,慈善法修法正式启动,并提出了工作时间表,这也说明会继承以往的开门立法的传统,开门立法就是大家的意见都可以发表。我们今天大讲堂的组织者(锦基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对本地公益组织广泛征求意见,将民间的慈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于慈善法修法的意见汇集和上传。自从慈善法颁布以来,社会上有许多意见,现在开始启动修法,说明大家的声音是被听到的。言归正传,今天和大家交流这个题目——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之成都实践。

慈善法关于慈善活动的定义和范围

什么慈善力量?慈善法对慈善活动的法律定义是: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的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慈善活动是一个公益活动。那么包括哪些公益活动呢?例如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救灾、救难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慈善法颁布之后,慈善是大慈善概念,和我们的公益基本上是同样的概念。大家看到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也是慈善,防止污染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慈善活动,此外还有他的公益活动。

在这样的一个定义之下,咱们来分析它的主体是什么?主体很简单,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我们的社会上的所有的力量,除了政府以外,其他都是。我们在座的都是自然人,我们在座代表机构的是法人,其他组织就是除了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非法人的组织,包括我们的社区自组织等,都可以是慈善活动主体。对主体没有限制,从事慈善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大家一定要清楚法律鼓励任何主体从事慈善活动,方式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以通过捐赠财产或提供服务。慈善不仅仅是一次性捐赠大额财产的慈善家。慈善更多是鼓励日行一善,它的性质是自愿性和公益性。首先是自觉自愿的,不是被强迫的。公益性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而公益性和自益性最大的一个区别,需要看你所服务的、所给予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还是特定的对象。公益的性质就是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关于慈善力量的定义

慈善力量是从事慈善活动的力量,慈善事业是具有利他性、民间性的公益事业,有的人说政府也做慈善,政府不是做慈善,慈善一定是具有民间性的同时是利他性的。还有一点是慈善是公益事业,利他和公益还不能划等号,利他是指以造福他人为目的、自己不求回报、自己要承受一定的损失,要么钱财,要么时间,要么贡献精力,出于自愿。所以慈善文化就升华了,我们做一切都是为了走到文化轨道上,因为慈善文化是将利他精神公共精神作为价值观的一种文化。我很希望跟在座的小伙伴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成都的城市精神特质应该是什么,从民间来讲,从成都的社区发展治理来讲,我们需要提炼出一个具有共识的城市精神。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把城市精神真正实践出来,而不是想到成都就是巴适安逸这样的词汇,市民的慈善精神公共精神才是我们社会力量需要去努力推动形成的。慈善机制是市民社会自我解决自身问题的一个机制,如果这样的机制普遍地在社会上广泛实践起来,慈善就能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底色。

慈善力量的角色与功能

慈善力量从事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通过慈善的机制来参与基层治理,从事慈善活动,进而形塑慈善文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基层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需要积极发展的一个部分。

成都市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主体比较多,比如咱们专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市场主体、志愿者(组织)、社区居民自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郭老师刚才跟大家强调公众参与。那么如何怎样更好的打开这个通道让大家参与进去呢?有哪些领域可以参与基层治理呢?目前可以参与的领域有社区治理、社区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教科文卫体事业、扶贫济困、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响应、救灾救难等领域。

关于成都实践的政策

关于成都的实践,刚才理论上跟大家这个回顾了一下1+1+6+N是什么呢?1是社区发展治理30条(2017年市委27号文件);+1是把社区发展治理30条(2017年市委27号文件)里面的很多政策放到法律里面立法,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6就是2018年我们社治委成立之后,陆续出台了6个比较主要的制度性赋权赋能社会的一系列文件,比如社区营造、社会组织的购买服务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企业等等;+N就是6个之外还有很N个政策性文件,这就是成都政策的1+1+6+N。

成都市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社区规划、标准和导则。其中有一个总体规划从2018年到2035年的社区发展治理中长期规划,这个规划今年就有望在新华书店买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分的规划,比如公园社区规划,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街道一体化导则等等。

关于成都实践的特点

成都的特点就是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顶层设计的取向是什么呢?它的取向是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生态,制度性赋能社会。刚才郭老师已经讲了,这个基层治理其实不只是社会治理,它包括政府治理和市场治理。但是我们讲基层治理,为什么讲到社会治理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很强大,我们的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社会是真的弱,我们要加强基层治理,一定要把弱的做强,逻辑就是这么简单。为什么会落到社会?因为社会弱,所以需要制度性赋能社会。现在成都的社区营造做出了一点成果,这些成果展现在天府社区游里面。在微信小程序搜天府社区游,里面有一个slogan,叫下楼去旅行。就是我们把一个个美好社区都营造出来,这样下楼三个小时以内在家的周边就可以去旅行,了解我们城市的肌理,城市的文脉,城市的烟火气,城市的艺术、人文、美食等等。在座的各位有小宝宝的有福了,你们周末不知道带孩子到哪去玩,你拿着这个天府社区游的小程序,你看着哪个地方好看,哪个地方好玩,哪个地方你还没有去过,按照上面的导航就去了,带着孩子,全成都3000多个社区,你每个月带孩子去两个地方,就可以带他到高中毕业了。再也不用操心周末假日不知道带孩子到哪里去玩了。

简单讲,社区营造,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社区一起来做一件利人利己的事,它不是一群也不是一件,而是一群又一群、一件又一件,这样的社区才是有温度的社区。社区营造是我们通过一个个的自组织,大家注意自组织不只在做自利的事情,不只在做小圈子互益的事情,而是通过共识规则、通过集体行动来为社区提供公共产品,也就是通过做慈善活动来增进社区的福利,增进社会的资本,增进社会的信任,这是社区营造终极的价值取向。

关于成都实践的做法

这里给举几个成都的社区营造例子。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奶奶厨房,它的原产地在黉门街社区,老太太们跟喜欢她的粉丝一块做饭,然后推己及人到社区的其他的高龄独居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对他们进行日间照料,包括送餐,现在他们已经升级了,奶奶厨房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企业了。

原产地在晋阳社区的“球莫名堂”篮球队,成都的小伙伴会很清楚,这个篮球队定期一块打篮球,在打篮球之余,他们关爱社区的事实孤儿,就是那些有爹妈但是事实上没人管的孩子,这个篮球队就帮忙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代开家长会等,这是用一个社区的力量照顾一个孩子的成长。

社区花园成都也比较多,2016年搞社区营造以来,社会组织专门组队到上海去学习社区花园,回来之后,成都市现在上百个社区花园已经呈现了。这个社区花园特别契合我们的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仅仅是需要龙泉山森林公园,不仅仅是需要浣花溪湿地公园,每一个小角落,都需要社区公园。我们的社区公园的做法不是我们花钱请工程队去造,而是我们的社区居民自己贡献我们的业余时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精力、我们的规划、我们的设计,我们的种子一起来做社区花园。

共享奶奶原产自成都吉福社区,社区的老太太在家长不能接孩子的时候负责把邻居家的孩子的上学放学接送承担起来,回来之后他管这些孩子做作业吃点心做手工玩游戏,等到这些孩子家长披星戴月赶回来之后再接回自己家,这样的奶奶不是他们家孙子一个人的奶奶,而是这个社区共享的奶奶。共享奶奶付出的爱与善意,收获的是整个社区邻里的尊重与回爱。

专业社会组织在这个社区营造中怎样介入慈善,通过慈善来介入基层治理呢?专业组织以协作者身份进入,以在地居民为主体,将居民骨干志愿者挖掘出来,成为自组织领袖,促进在地自组织的发生发展,在增进人与人连接信任的同时,协助其建立协商议事规则,建构自组织的行动规则,增进自组织创造性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建立这样可持续的慈善机制,市民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自身问题的机制,就是各方协力通过慈善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

社区自组织能力逐步具备后,依据权责一致原则,或裂变或竞争,更多的在地公共事务被当作居民和村民自己的事,不等不靠,有更多的自组织发展起来,提供村庄和社区的准公共产品,使人人有权,人人有责 ,人人尽责 ,人人享有成为新时尚。这就打通了我们最高文件和我们最低实践之间的通道,也就是每一个居民,不仅仅是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接收者,消费者,也可以在社区创造自身的价值,在家门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互助、利他,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劳动,为社区不特定多数的公共利益做贡献。这是慈善活动,也是慈善事业。

成都开展社区营造的生态已经初具条件,有法律、有政策、有社会共识、有理论、有专业、有组织、有队伍、有资金、有项目、有支持、有平台、有示范、有激励、有效果、有文化。

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保守估计是每年17.7亿,这是每年社区保障金的预算。

那么,各种行动主体在怎样的场景下参与基层治理呢?

以社区基金会为例,通过公益慈善资金的筹集使用,推动当地人利用当地的资源来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这是社区基金会的逻辑。也是利用慈善机制解决问题的逻辑。

以垃圾分类为例,这也是通过慈善的机制,慈善的力量来介入基层治理这样的一个场景。垃圾分类成都已经立法了,3月份就开始了。在老百姓的分类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时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来协助。社会组织开展培训,促进自组织的培育发展,自组织团结每家每户做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每家每户通过奉献时间、精力、金钱,促进公共利益,使我们每一家每一户在从事垃圾分类的时候,就在促进公共利益,就在做慈善活动。

以公园社区建设为例,成都市要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这个新发展理念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我们有很强的工程建造队能够造很美的花园?有规划师和设计师把花园设计得美轮美奂?不是。新在我们的公园社区,需要各个角落都是公园,这些花园需要当地居民持续的参与营造。社区规划师、园艺设计师、园林营造师、社区营造师与在地居民合作,在合作中培育居民自组织,共商合作规则,并在行动中增进信任与行动力。新在用这样的一个机制来推动。这个事情还可以与垃圾分类叠加。我们堆肥、酵素制作,可以培土,可以杀虫,我们的花园是治理型的花园,我们的环保是治理型的环保,我们的美食分享是治理型的美食分享,这些都是在做社区慈善。

以疫情防控为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下,政府的设施和服务被挤兑,如果没有社会自身的韧性就会崩溃,社会的韧性是从哪里来?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慈善会、应急救援社会组织、发展性社会组织、扶贫济困救助社工组织、应急反应志愿者组织、各类业主群兴趣群团购群,在基层党委政府以及社区两委的统筹下,共同形成社区的韧性,进而增强社会的韧性。每一支力量,都是慈善力量,从事的都是慈善活动,运行的都是慈善机制,因为我们市民社会以自身的力量,动员社会的资源来解决社会的问题,产生的是互助利他的公共精神,形塑的是推己及人的慈善文化。

“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是习大大2013年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讲的一句话。这句话点出的是我们基层治理的一个痛点,见钱不见人,见物不见人,慈善活动实际上是从人入手的,我们要理解我们发展为了谁?为了人民。我们要依靠谁?我们要依靠人民。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一个的人。

以上都是社区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典型场景。社区慈善力量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社区的慈善力量既是活力之源,也是秩序之本。

最后,江维表示,慈善路上有让她很感动的两个人,也是一直激励她前行的两个人。

卢作孚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培养学生,是教学生去培育社会,这是教育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做大炮,要做微生物,慢慢的去影响和改变社会。我们的社区慈善就承担这这样的一个公共教育功能。

张謇有一句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我理解这个从公是从事公益事业,做慈善活动。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与大家共勉,谢谢。